【19】倪海厦《针灸大成》视频文字整理
《卷六·五脏六腑》和《卷七·任脉经考正穴法》上写“复下一寸水分穴为小肠下口”,要更正一下,水分应该是小肠上口。有水病用灸是最好,比针还好,以前不针是因为会造成身体上的针孔太大,灸比针好。正常人在水分这里分清浊。
糖尿病的人中医称“消渴”,中医分三种:上消,上消的主要症状是口渴,“渴饮百杯”不能止渴,喝下去后水分穴位置的水不能控制,直接小便排出来,就频尿,喝一杯排一杯,所以百杯不能止渴;中消就是肚子饿,一直吃东西,“吃百碗不解饥”还是饿,不断地吃;下消,简单讲就是阳不举。基本上区分在这里。西医分两种,胰岛素依赖型(第一型)跟第二型糖尿病。实际上依赖型根本不存在,是西医制造出来的,像是打预防针那样,一打胰岛素胰脏就失掉功能,第二种糖尿病才存在,一型糖尿病是西医制造出来的,根本不存在这种病。
《卷七·任脉经穴主治·考正穴法》,水分穴“主水病,腹坚肿如鼓”,腹部胀得很大,水分是一个很好的灸的地方。“鬼击,鼻出血”。中医常提鬼击不是真的被鬼击了,哪有那么多的鬼?就是不明原因好像被鬼打了,也没有发烧,突然就流鼻血。中医的观念:十四岁以下的小孩流鼻血这叫做正常,不要去治它。大人,超过十四岁以上才要去治。
十四岁以下小孩子流鼻血正常的原因是:小孩子是先天体能很强的人,发高烧之前,一流鼻血就把压力纾解掉了,血的热力就退下去了,所以会流鼻血的小孩不发高烧!你如果没有这个观念,不懂啊,想尽办法止血把鼻子塞住,本来没有高烧,反而搞出高烧出来了。所以要有正常人的观念,这叫正常。在介绍《伤寒论》的时候我再详细的讲为什么。若是十四岁以上,有不正常的突然流鼻血出来我们就去治疗,可能是鼻炎啊什么的都没关系,但是得治疗。
图片
8、下脘穴
下脘正好在神阙跟中脘的正中间。胃的下口、小肠的上口,为太阴、任脉之会。常有人下脘穴痛,下脘穴在胃的下口,中医以前解剖学很清楚,这个下口常常容易发炎,十二指肠溃疡、胃溃疡大部分都在这个接口(幽门)的地方,这个位置有个幽门,上面有个贲门,大部分都在幽门这个接口的地方发炎,我们知道这是溃疡的现象。
在介绍这个穴位之前,我们对痛有个解释,痛的观念要有:有个人牙疼,医生一看发炎,要做根管治疗,在牙齿上打个洞,脓血一出来,当场一瞬间痛就没有了,可是炎症还在啊,每个礼拜都去诊所去换抗生素。所以痛,根本是来自压力,而不是来自发炎。我一直在跟诸位讲,中医是看温度、速度、时间、压力,是物理医学,就像爱因斯坦一样,站在外面可以看到里面,就可以知道人体的“宇宙”。当有痛产生后,要把压力纾解掉就好,炎症的环境改变掉就好。改变这个环境,中医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现象来辩症,然后再决定处方。处方为什么是这样开?处方并不是真的去杀什么病毒,而是改变环境,环境一改变病毒就没办法生存,这就是中药。针灸也是一样,我们想办法去改变它,用炙的方式或针的方式都可以,知道穴道可以协助我们做诊断。
建里,由于这些穴道都非常接近,穴的性都差不多,上、下用错一点倒不必去斤斤计较,像这些穴道我都很少用,水分用的比较多。
9、胃之募穴一中脘
中脘穴是重要的大穴,是胃的募穴,胃病治此,任何胃病都在中脘穴治疗。这个穴位很好找,在两个肋骨交接的地方和神阙穴的正中间。下针也可以,灸也可以。下针不要太深,老师讲“腹深似井”,三寸针一针下去,胃本来没问题的结果给你搞到穿孔。针一寸差不多就到了,灸的效果非常好。
《针灸大成》上面中脘穴在“脐上四寸,居心蔽骨与脐之中”,不要用同身寸去量,量了半天还是错,用腹寸丈量法,在心蔽骨与肚脐的正中间。“手太阳、少阳、足阳明、任脉”的会穴,“上纪者中脘”,胃的募穴。
《难经》说“腑会中脘”。人身上有“八会穴”:腑会中脘、脏会章门、筋会阳陵泉、气会膻中……为什么要知道这个会穴?因为将来会涉及一个治病法则叫做“会郄治疗法”,所以你们要知道这个。十二经络,每一条经都有一个郄穴。所有的腑包括了胆、小肠、胃、大肠、膀胱,还有子宫啊、胞户啊都算,这是消化系统。脏有肝心脾肺肾五脏,中医的脾脏把西医的胰脏包含在里面。所有腑的病通通在中脘上治,中脘是大穴,所以用得非常多。比如有些特殊的治症:像印堂痛,中脘一针下去病当场就去掉了,这是胃有问题产生的头痛;怀孕中间的妊娠恶心想吐,吃坏食物的呕吐,统统可以在这里下针,统统可以灸。只要是肠胃病,不管是胃下垂或者怎么样,只要是肠胃方面的,包含胆、小肠、大肠、膀胱呀什么的统统可以治,因为腑会中脘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